与会各方指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明确目标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大会召开(11月29日)的第二天,日本就公开表示拒绝《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以下简称第二期目标),俄罗斯、加拿大对第二期目标也有所动摇,美国更是从2001年就放弃了《议定书》。美国的借口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0%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不影响中国减排如果《议定书》第二期目标真的被放弃了,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周勇认为,不管结果如何,对中国的低碳发展影响都不是很大。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支撑条件看,中国也必须实现低碳发展。奥巴马推动的《清洁能源法案》在其任期内闯关的希望也变得渺茫。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长期居高不下,第二产业尤其是能源、石化、钢铁、建材等碳排放较高。导报记者也了解到,事实上,一些有出口业务的企业也很担心发达国家会通过新的碳税建立贸易壁垒,到时候会影响到出口,他们目前也正在积极进行碳核查、碳足迹标签等相关工作,寻找合作机会。
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美国和中国,两者加起来占全球碳排放总量达40%以上,而现在《议定书》承诺减排的附件一国家总和才占27%。山东省科学院也专门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团队,承担山东省各主要部门布置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比如,在欧洲北部和西部经历寒冬的同时,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的人们却在体验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
另外,从长期来看,北极气候环境可能成为影响欧洲冬季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每隔5 年到10年,就会出现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降雪的强度和范围较大。从总体来看,全球气温始终保持着平衡。近来,欧洲多个国家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迈克尔雅罗表示,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无可争辩。今冬欧洲这么冷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这是否就是传说中欧洲的千年极寒天气呢?来自欧洲权威机构的多位专家给出了解释。
法国气象台专家弗雷德里克纳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是来自格陵兰岛的极地反气旋一路南下,将冷空气带到了欧洲西部和北部,导致这些地区大规模降温。对于这种冷暖不均,纳坦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它反映了一种气候的平衡极地冷空气南下时,来自北非或热带的暖空气就会北上,与之对抗。目前,所有长期预报都没有显示欧洲的这个冬天将格外寒冷。英国气象局首席气象学家尤恩麦卡勒姆认为,目前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寒潮是因为大西洋上空的气压比通常偏高,阻止了较温暖的西风进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
英国气象局发言人海伦奇弗斯也认为,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寒潮只代表了全球气候图景中偏冷的一部分,而世界不同地方的天气会有很大差异。今年欧洲气温的确偏低,但如果从全球角度来看,气温却普遍偏高,比如加拿大的夏季最高气温就打破了历史纪录,俄罗斯也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最新气候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北冰洋表面冰层消失可能导致未来欧洲以及亚洲北部更频繁出现异常寒冷的冬天。世界气象组织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有报道称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的寒冬,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
去年冬天,也是大西洋上的高气压导致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寒潮。俄罗斯水利气象中心主任罗曼维尔凡德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普遍的暖冬天气相比,今年冬天无疑要冷得多。
至于所谓欧洲千年极寒,法国气象台的纳坦认为,此次欧洲多国大规模雨雪和降温天气与往年相比较为罕见,但并不算异常现象。因此,总的来说,这些寒潮仍属于自然变化,不应因此怀疑宏观上的全球变暖。
尽管如此,如果与去年冬天相比,今年冬天估计要暖和一些。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公布的数据称,2010年几乎肯定将成为185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对此纳坦强调,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在夏季,它们捕猎不到海豹,只能忍饥挨饿,体重每天下降两磅(约907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海洋冰块和北极熊的栖息地则在减少。新研究表明,如果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不久的将来大幅减少,海冰融化的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在本世纪末消失的冰层有可能恢复。
但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新的模型表明仍然有时间来避免北极地区的生态灾难。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
所以在2008年北极熊被列为濒危物种。掌上长有十分锐利的熊爪子,能紧紧抓住食物。
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的一块浮冰上,一只母北极熊与两只小熊依偎在一起休息。冬季缩短,北极熊捕猎不到足够的食物来储存脂肪,越冬就会有危险。
最终,随着气温的上升,北极将发生灾难性的冰层消失,北极熊可能完全绝迹。但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新的研究报告对海冰融化将不可阻挡,北极熊濒临灭绝的概念提出了挑战,称一项重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使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保持在1.25摄氏度以下,对于北极熊来说至关重要的夏季冰块将得以保存,北极熊数量将不会减少。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数量相对稳定。它具有粗壮而又灵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经常用前掌击倒或打死猎物。
北极熊生活在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这些地区被海冰覆盖的时间足够长,使它们有充足的机会去捕捉海洋哺乳动物。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
另一个研究小组预测,即使全球变暖速度没有放缓,冰块仍在快速消失(在短期未来很可能是这种状况),但面临威胁的北极熊仍有一线生机,格陵兰和加拿大之间仍会存在一个可供北极熊活动的薄冰庇难地。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
新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变暖得到缓解,北极熊就有可能生存下来。北极熊还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能在几公里以外凭嗅觉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
而到了1973年,北极圈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和前苏联更进一步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除了限制捕杀和贸易以外,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其栖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条款。温室气体减排有可能使海冰的消失停止并保护北极生态系统,从而使北极熊获得生存的空间。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家塞西莉亚毕兹博士(Dr.Cecilia Bitz)说: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同时也是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激励信息。
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当然也不会畏惧寒冷甚至可以在冰水中前行数分钟之久。首席研究员、美国地质调查局高级科学家斯蒂文埃姆斯恰普博士(Dr.Steven Amstrup)说:我们仍可以作一些事情来挽救北极熊。
估计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北极冰很可能会在夏末和初秋完好无损,北极熊的生存受的影响不会很大。它们主要捕食海豹,特别是环斑海豹,此外也会捕食髯海豹、鞍纹海豹、冠海豹。
美国地质调查局2007年的一份报告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面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北极熊数量可能减少三分之二。毕兹博士和同事们以前发表报告称,温度升高可能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导致北极冰层的大面积消失。